- 铁壶之家,10年品质保证!
-
- |
- 支付方式
- |
- 客服热线 :
- 400 - 607 - 9898
高陵金寿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庆长16年(1611年)。届时,加贺藩第2代藩主——前田利长在高冈城筑城之际,邀请了7位铸物师前来帮忙。其中1位铸造师的后代金寿堂?金森佐兵创建了金寿堂,延续祖上传承的铸造技艺。
在江户时代,金寿堂还是以制作锅、釜为主,到了明治时代以后,开始制作铜器(高冈铜器)及铁瓶。因其品质优良,在业界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后来由于战争的关系,铸造被迫中断。到了60年之后的平成时代,市场上对于铜器等金属器物的需求愈发膨胀,高冈地区的职人工匠为了纪念曾经的“金寿堂”,重新以“金寿堂”之名,专注于制作优良铜器、银器以及铁瓶。又因“高陵”是高冈的别名,于是将堂号取名为“高陵金寿堂”。
高陵金寿堂“铁瓶屋”收藏有众多明治时期的老铁瓶,据此制作的复刻铁瓶,几乎可以乱真,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其现任馆长竹中胜治先生是日本著名的铁壶收藏家和研究者,曾担任《铁壶通鉴》和《铁壶全集》的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在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日本铁壶专辑】中接受著名主持人王鲁湘先生的专访,讲述日本铁壶的历史和渊源。
就如名人的书画墨宝一样,明治时期的老铁瓶也是吉光片羽,一物难得。很多老铁瓶毁于日本的战乱,偶有真迹也早已被博物馆和收藏家收入囊中。然而,铁瓶使用的蜡模铸造和砂模铸造法都可以将老铁瓶还原,再通过人工对外模进行修整。如果铸造工匠有丰富的制作经验,就可以达到几乎和原作一模一样的效果。这样的作品被称为复刻铁瓶。日本高冈地区的“高陵高陵金寿堂”收藏有众多明治老铁瓶,其复刻铁瓶亦几可乱真,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高陵金寿堂的复刻铁瓶使用失蜡法铸造,也称脱蜡铸造法。简言之,工匠先用蜡型雕刻成预想的形状,经过附砂烤模等工序后,蜡融化后完成模型,铁水浇灌后将砂模破坏取出成品。砂铸法制作工艺复杂,每次制作的模具只能造出一把铁瓶,现存世作品稀少。
在铁壶爱好者的心目中,京都铁壶四大堂号: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与藏六堂的铁瓶无疑是值得追求的高品级艺术品。龙文堂的安之介、龟文堂的波多野正平、金寿堂的雨宫宗兵卫与藏六堂的秦藏六也是声震铁瓶界一时的风云人物。明治时期,是日本铁瓶的辉煌时期,名家辈出,但多在四堂之列。
龙文堂是京都铁壶第一堂号,原本是铸铜世家,其初代四方龙文为丹波龟山藩士,精于制铜手艺。其于明合元年(1764年)在京都发明用蜡型铸造的方式来制作铁壶。6代目安之介当家时是龙文堂最鼎盛的时期。波多野正平是安之介的底子,后来另辟龟文堂,而秦藏六则是波多野正平的亲弟弟,也曾师事安之介,后来独创藏六堂。
而龟文堂的作品则更多体现了问人的雅兴,寄寓山水的情怀充斥其间。“观山则情动于山,观海则情动于海。”铁瓶上山水画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能以清新、高雅、悠然的画面浮于器物之上,直接地进入人们的眼球,以深刻的意味使人产生共鸣。兼收并览养内蕴,意象应时景色新。相比于龙文堂,这更是波多野正平在精神世界的升华。龙文堂与金寿堂应该归于素壶一类,虽然也时有图案文字之类的式样,但从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尚简的。
铁瓶表面使用“漆”和“齿黑”(单宁酸+铁)等溶液上色(叫京色)。成品铁瓶外表呈茶褐色。这种风格是京都的工艺,认为铁锈色和茶色结合所呈现的色彩最为完美,也是京都铁瓶的价值观所在。
第二个特征是铁瓶盖使用青铜,这是因为从中国唐朝传来的铜合金(青铜)在日本茶道初创时期(1500年代)十分珍重,因为是从唐朝而来,所以称其为唐铜,即使现代也广泛用于铁瓶工艺中。
京都铁瓶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在铁瓶的内侧底部有几块板状突起,这样的工艺是为了使壶内的水流更加充分而下的功夫。当时,日本茶道的茶师称之为“鸣金”。
如果不是专业人士介绍,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铁壶的声音。这也就是京都铁壶的有趣而特别之处。它时而像风穿越松涛,时而像海浪拍岸,每种不同的音效。都是铸物师的杰作。
京都铁壶是传统铸造法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有三四百年之久,如今传世的有以“龙文堂”、“龟文堂”、“松寿堂”“金寿堂”、“藏六堂”、“云色堂”为代表的52家堂号,有些在壶身上刻上了堂号,但许多铁壶如今只能靠壶身的花纹和工艺来辨别其出身了。
这些制造京都铁瓶的老店大多在昭和20年前后因各种原因而停业,现在,京都铁瓶制作销售的老店仅存松寿堂、云色堂以及京釜师治良兵卫等几家而已。